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:以「天人合一」思想架構為核心

作者:李增
出版社:唐山出版
ISBN:9789863072133
出版日期:2022.05.01
定價:320 元
秉春秋之筆,明善惡之辨 ——西漢.董仲舒
優惠售價
NT$247~273
商品編號: 9789863072133
供貨狀況: 尚有庫存
  • 規格
  •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

    加入最愛
    商品介紹

    作者簡介

     

    李增Lee Tseng

    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

    曾任輔仁大學、政治大學、明道大學教授

    美國西北大學、史丹佛大學任訪問教授

  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

     

    【專長】

    中國哲學史、先秦法家、兩漢思想、老莊、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

     

      出身於金門農家,曾飽受戰火洗禮的李增教授是一位秉性忠厚、穩健踏實、喜愛思考、勤於著述的學者。

      民國7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,由於受到業師趙雅博教授的賞識,延聘至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擔任副教授,主授中國哲學史以及法家、兩漢、隋唐哲學等相關課程,並曾分別於輔仁大學中文所及東海哲學系開設兩漢哲學,皆為學生所歡迎。

      為了拓展更寬廣的視野,李教授於民國73年爭取到美國西北大學與史丹佛大學任訪問教授一年,專攻倫理學。又於84年再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一年,研究法理學、政治哲學、形上學等。結合中西哲學研究法之優點,充分採剝西方哲學之精華,而與昔日所學融會貫通,因而日益走向博大高明之境。

      李教授著作等身,有專著及論文數十種行世,對學生思想的啟發,有莫大的助益。

     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

    秉春秋之筆,明善惡之辨 ——西漢.董仲舒

     

      本書之成書為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之論文集,其研究所據之資料為史漢之〈董仲舒傳〉,董氏之《春秋繁露》。其內容涵蓋董仲舒天人合一之思想、知識論、董氏春秋倫理判斷,以及道德論等。作者在研究中盡力指出董氏所以錯謬之邏輯推論,以「證偽」,亦襯托其古「董」之精美之處。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所倡言的天人相合的理論裡,不乏有精闢之論,然而其中有其系統而最為專精者,在古代哲人中,則莫過於董仲舒之「天人合一」之論,是以作者對是事關心而研究焉。

     

    內文試閱

     

    節錄自〈緒論:綜論董仲舒文本思想體系內涵疏解〉

     

      或有學者以為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是以「天人感應」或「天人相應」為思想體系的核心。這或為不確之論,因為董氏之思想體系是「天人一也」或「天人合一」為主要形上架構。天人感應及其相關之祥瑞、災異之思想,是董氏為應付漢武帝天人三策問「災異」而應付提出之說,以使漢武帝「甚可畏也,而警懼之」,而其說法僅佔其思想體系一小部份,並非其主幹,而是末枝而已。本文即從董氏原典引文以論證之:

      或以為董氏於「天人相與」、「天人之際」,天、人兩者合一之推論利用類比推論而覺得不當,而以為是「幼稚思想」,為「謬說」、「邪妄」。

      或者誠心研究董仲舒之思想者,當能體認其「天人合一」思想之博大。筆者以為就其尚存之資料,《漢書.董仲舒傳》、《春秋繁露》而言,董氏之思想當分三部份考慮,即《春秋繁露》之書,自〈楚莊王第一〉至〈俞序第十七〉為研究公羊春秋學,而自〈離合根第十八〉至〈天道施第八十二〉為一體系,其核心思想皆以「天人合一」為主題。而《漢書.天人三策》又是一項課題。董氏思想發展秩序為公羊春秋在先,對策在中間,《春秋繁露》〈離合根〉之後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在後。其論證是,在對策中提到「臣僅案《春秋》之中、觀前世已行之事,以觀天人相與之際,甚可畏也。」這表示在對策之前,董氏已研究過《春秋》。其次在對策後,董氏即為「江都相,膠西王相」,於《春秋繁露》而有〈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〉及〈五行對〉答河間獻王問,〈郊事對〉張湯之問。此皆是證〈離合根〉後之篇章為「對策」後之思想發展。

     

    〈自序〉/李增

     

      或者,於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,受西洋科技洋槍大炮之衝擊,屢戰屢敗,喪權辱國之反思,遂有洋務運動、維新變法、辛亥革命,推行科技工業、資本工商,與政治變革。因此,中國社會,無論在器物機械、政治制度、經濟經營、道德倫理、知識擴展等等,其生活方式,大大變天,這樣那樣的變改,遂成中國歷史五千年以來未有之變局,尤其近七十年來之變遷,更如地震海嘯,掀翻了整個古老社會的景觀:例如在人們日常生活之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變遷更換中,古代服飾,僅留於電影、電視劇中的漢《宮心計》;社會生活市街景觀,只是留於〈清明上河圖〉,農村的生活型態,惟於「我家門前有小河,田裡水牛在耕作,草上公雞喔喔啼」,餘者消沉在工廠的機器聲,汽車之隆隆聲中了。古厝之建築形式被鏟除了,而被高樓大廈取代了。如此,這樣那樣地景象改觀;人們迷濛在台北一○一大樓的煙火秀中;然而,在煙霧裡,卻也隱藏了多少橫禍人亡,毒氣汙染,水質毒化,生態破壞;在這些景觀之下,大自然與人為操作,相為背離,撕裂了自然與人為的協和,天人相背;工業汙染大氣,氣溫上升,毒氣擴散,生態失衡,人們反受其害。因此,遂有些有識之士,高呼振臂,迴響呼應,倡導人類人為當與自然相協調,與萬物共存續,與天地為一體。迴應中國所提倡的與天地為一,與萬物為一體,道通為一,天人相合之譜調,以挽救工技機械所造成之危機。因此中國古老之「天生之,地養之,人成之」天人相合之理論,重新受到當代學人之重視。

      雖然,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所倡言的天人相合的理論裡,不乏有精闢之論,然而其中有其系統而最為專精者,在古代哲人中,則莫過於董仲舒之「天人合一」之論,是以筆者對是事關心而研究焉。

      再者,若言本論文集著作之緣起也,則是始於中華民國七十年(一九八一),鄙人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時,採納馮友蘭之《中國思想史》、 勞思光之《中國哲學史》;以及其他等等。探見古今學者對於董仲舒思想天人合一體系之評價正反兩極端;在正面上,班固於漢書董仲舒傳稱:「仲舒所著,皆明經術之意」;「仲舒遭漢,承秦滅學之後,六經離析,下幃發憤,潛心大業,令後學者,有所統壹,為群儒首。」「仲舒治春秋公羊,始推陰陽。為儒者宗。」《前漢書五行志》而近人勞思光氏則以為,「董仲舒此種天人關係論,……此種幼稚思想,在《春秋繁露》中發揮甚詳」(頁二七),「董氏則取陰陽五行之幼稚思想為基礎,遂有「天人」關係之謬說,……董氏之學則歸於邪妄也。」(頁三○)「自漢以後,……知識份子莫不受此種荒謬思想之籠罩。」(頁二七下)筆者閱讀至此,見之大駭,對於古今學者針對董氏之評價兩極正負、褒貶相背,甚為困惑;因而為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之所需,遂細讀董氏原著,以嘗試辨其真偽、見其是非、判其對錯,還其董氏之廬山真面目;遂發憤深帷、潛心研究、筆之於文,先後發表於學報、學術研討會等等,以就教於方家,而得有益於學。

      是故,本書之成書為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之論文集,其研究所據之資料為史漢之〈董仲舒傳〉,董氏之《春秋繁露》。其內容涵蓋董仲舒天人合一之思想、知識論、董氏春秋倫理判斷,以及道德論等,於董氏政治哲學方面,當代許多學者,有如李威熊、林義正、陳麗桂、林聰舜、孫長祥等諸位教授,皆有精闢之論;筆者已為不踰矩之年,老來志弱體衰,踰矩艱難,既不願邯鄲學步,也不須畫蛇添足,惟在恭敬接受,不必下筆行文,故此論從缺焉。

      今者,面臨在漢學式微,西方熾盛,舊去新來,變動激烈。今者,或有某些人不好古學,而喜新手機者,則於「古調雖自愛,今人多不彈(譔)」;雖然,本書在研究領域為古「董」界,然而筆者同意劉向以同時代之眼光見其深奧,識其精華,亦略知近人以西學為準,抨其「幼稚」、「荒謬」。然而古「董」之瑕疵之理由何在,而語彙近乎嘲諷,而曰不屑論述其「荒謬」之錯在何?此種心態不當,為真正學者所當有「戒慎恐懼」,筆者於是在研究中盡力指出董氏所以錯謬之邏輯推論,以「證偽」,亦襯托其古「董」之精美之處。如此而已,或尚有些好古敏求者,悅意於古「董」者,本書或對於有志於研究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者,或所做為一參考之淺陋管見也,或承蒙其不吝於指教,則本書之於出版,其願足矣。

              李增  序於台中

     

    目次

     

    《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:以「天人合一」思想架構為核心》

     

    自序

     

    緒論:綜論董仲舒文本思想體系內涵疏解

    壹、有關政治分項方面

    貳、其在倫理道德之範疇上

    參、其在論名與人性上

    肆、宇宙論:論天人合一

     

    第一篇: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體系之研究

    壹、董仲舒天人合一思考型態之探討

    貳、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之「天」概念分析

    參、從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分析「天人」及「合一」之意義

    肆、董仲舒之天人感應與祭天思想

    伍、結語

     

    第二篇:董仲舒知識論之研究

    壹、知識之意義

    貳、認識之主體

    參、被認識之對象

    肆、知識之表達

    伍、認識之活動過程

    陸、認識之推論

    柒、論述之方法

    捌、結論

     

    第三篇:董仲舒春秋倫理道德價值判斷

    壹、董仲舒作春秋之背景

    貳、春秋倫理道德價值判斷所根據基本原理

    參、道德判斷之最高依據

    肆、道德判斷命題之要素

    伍、倫理道德之架構

    陸、道德論述之範疇

    柒、道德論證之思考方式

    捌、總結論

     

    第四篇:董仲舒道德論研究

    壹、道德之意義

    貳、道德之本根──天

    參、道德與人性論

    肆、道德與教化

    伍、社會倫理與德目

    陸、道德之判斷──春秋大義

    柒、總結論

     

    跋:結述語

    參考書目

    規格說明

    ISBN9789863072133

    叢書系列:唐山論叢

    規格:平裝 / 264 / 15 x 21 x 1.4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
    出版地:台灣

    運送方式
    已加入購物車
    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